当前位置:首页 - 动态新闻

为什么敬老院住不满人?

发布日期:2021-09-14  浏览次数:1127

为什么敬老院住不满人?

  未富先老,是中国老龄化问题是很严重。这一批60岁以上的老人,出生于1953年以前。我们粗略分析一下1953前年生人。比如某甲,生于1950年的工商业资本家家庭,6岁时家里的企业成为公私合营,以后逐渐成为公有。8-10岁遭遇全国性饥荒,当然城市里的情况应该还可以。16岁时,恰逢文化大革命,某甲被要求和父母划清界限,然后一起批斗父母,或者某甲和父母一起被批斗。28岁时文革结束,某甲可能因为竞争太激烈,加上书也忘得差不多了,没有考上大学,但是幸运地进了工厂。到48岁时,快熬到退休了,厂子不景气,下岗了。


  随着1952年和1953年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期,中国迎来了**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,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1.94亿人。老年人口的高龄、失能(生活不能自理)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和复杂性。截至2012年底,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2273万人,失能老年人口3600万人,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口0.97亿人,空巢老年人口0.99亿人。2025年之前,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。


  为什么敬老院住不满人?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,这个故事的开头,也可能是某乙,地主家里的孩子,也有可能是穷人家的孩子。他幼时在搞合作化,长身体的时候饥荒来了,同样青春期时来了文革,在学校时不懂知识的重要性,听不懂下放到他们那里的知识分子在说什么。他也没有获得足够的知识,就留在农村里,老实巴交地种地。2003年终于取消了农业税,现在有了农村养老,但是一个月100块左右。总归有点,但是这够什么呢?


  不管是哪里出生,都不可避免地经历这些时代悲剧。时代在洗牌,新的精英通过新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。文革时期的参军者,文革后的大学生,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的下海企业家,在全体人口里来说,总是少数。而大多数人口,富的变穷了,穷的也没富起来。每一个宏观问题,都是有鲜活的例子在支撑着。宏观上的未富先老,只不过是人均GDP没上去,老龄人口比例却上去了。然而,具体到微观,这种数据上的不匹配,就呈现为一幕幕的悲剧。


  养老是一个极其花钱的行业。老年人可能享受的欲望都不多了。但是人老了以后,从总体劳动力中退出来,成为纯消费者。老年人对医院的依赖,对于各种医药、辅助器械的要求,对于护工的要求,都很高。


  现在的福利性敬老院,床位严重不足。很大原因是这些敬老院收费很低。这么低的收费,完全无法实现账目平衡。没有钱去置办医疗器械,没有钱去培养合格护工,没有钱去改造设施。但是之所以能够维持,是因为政府给予了巨额补贴,维持其运转。重庆养老院


  然而,普通敬老院却无法维持这个低价格。他们要拿地(很贵),要建设,要花钱与医院抢护校毕业生(在医院里的护士可以跟普通病人发发火,但是养老院的老人们,说两句就可能不行了,因此很多护士觉得医院好)。他们的价格居高不下,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并不多,那又怎么住得满呢?


  为什么敬老院住不满人?由于计划生育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,无子女和失独(丧失独生子女)老年人越来越多。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,且每年以约7.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。我国正在研究通过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制度,商业保险应先行先试,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已提及这个问题。收养失能和失智老人收费高,从经营上说养老院都愿意收养,对老人病重或去世后可能与家属产生的纠纷不好处理。


  养老保障滞后!!!


  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,人口老龄化进程快,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。老龄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: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滞后;政府、市场、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;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还比较低;农村老龄事业发展明显滞后。